尼采是德國人,同樣出身於具有宗教背景的家庭,家中信仰路德教派(基督新教)。然而尼采年紀很小就對宗教信仰產生懷疑,上大學之後更進而主張無神論,後來成為著名的無神論者。
尼采的身體不好,看來蒼白而虛弱,但是思考相當深刻,看人時目光如刃,似乎能夠穿透人心。尼采可稱為是天才,二十五歲尚未拿到哲學博士時,已經被聘請為希臘文學的教授。然而他的哲學背景卻使他同時遭受哲學界和文學界的排擠,再加上本身口才並不好,個性又相當憤世嫉俗,導致他的教學生涯並不很成功。


上帝死了=重新估定一切價值
「上帝死了」是尼采最有名的一句格言,這句話的用意並不只是在批判基督宗教,而是有著「重新估定一切價值」(Transvaluation)的意涵。
當時的人認為,西方文化不能離開基督宗教而存在,譬如一個人之所以有道德,是因為他信仰上帝。然而,這種宗教信仰在尼采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變得非常虛浮,大家都有信仰,卻未能真正體現信仰的精神,宗教逐漸變得社會化。換句話說,上帝原本是道德的基礎,然而人們的道德行為卻都成了一種虛偽。人們虛偽的表現,也就證明自己所信仰的上帝是假的上帝。因為如果信仰的是真的上帝,如果上帝是有生命的,則人不可能有這樣的行為表現。
尼采看不慣這種打著宗教或上帝名號的虛偽浮誇,所以宣稱「上帝死了」。他曾經寫過一個比喻:有一個瘋子,大清早提著燈籠在市場裡面到處走動,有人問他:「為什麼大白天提著燈籠?」他回答:「白天嗎?我覺得是黑夜啊。上帝已經死了,宇宙一片漆黑,我什麼都看不到,只能拿著燈籠到處去尋找上帝。」由此可知,許多人以為世界是充滿光明的,然而,用眼睛看到的光明並不是真正的光明。
尼采說過:「哲學家是文化的醫生。」哲學以理性探討宇宙與人生的根本真相,從而指引現實生活、評估文化生態。文化氛圍好像空氣一樣,當文化生態出現問題,就會讓生活在其中的人陷入價值錯亂的困境。舉例來說,現代人所尊敬崇拜的,大多是功成名就、升官發財的人,亦即不擇任何手段,達到表面上所謂有「成就」的人。這種價值上的選擇本身就是有問題的,因為它並未掌握到人所崇拜的對象應該是什麼樣子。值得崇拜的對象應該是擁有完美人格的人,這才是一種正確的價值觀。然而,現在卻很少人崇拜人格高尚的人,因為人格高尚很難做到,並且就算做到了也沒什麼實際利益。
尼采「上帝死了」的想法其實是經過深刻的反省,正如我們所知道的,如果沒有信仰,也就無所謂背叛。因此,背叛耶穌的人正是基督徒,而背叛釋迦牟尼的人也正是佛教徒。由此可知,宗教本身未能使信徒免於人性的弱點,因而遭致毀滅。宗教本質上都有很好的理想,而宗教的致命之處其實就是人性的弱點透過宗教表現出來的結果。


權力意志;超人
尼采哲學的另一項重點就是「權力意志」(the Will to Power)。這裡的「權力」並不是指政治權力,而是一種廣義的權力。舉例來說,台灣大學由於歷史悠久,有些圍牆很老舊許多小草長在磚石之間。牆上怎麼會有小草呢?這是因為小草有生命,它不管在任何地方都要凸顯自己生命的力量,擴充自己的影響力。這就是一種權力意志的表現。
透過這種方式去了解尼采所說的權力意志,比較不會誤解。在他看來,宇宙裡任何生命,只要存在,就會表現自己本身的生命力,而權力意志所指的就是這種生命力擴張的狀態。
這種哲學思想放在人的身上,演變成一種「超人」(Overman)。
尼采認為,人類只是橋粱,一邊是動物,一邊是超人,而人的生命應該從動物這一邊走到超人那一邊。這種思想深受達爾文演化論的影響。達爾文認為宇宙萬物都是演化而來的,最後不知為何出現了人類。無論地球的歷史有多少億年,人類只不過存在了十五萬年。因此我們要問:「經過三十億年的演化,最後十五萬年才出現人類,那麼人類有沒有權利、有沒有資格說自己是萬物之靈,並且宣稱演化到此為止?」毫無疑問,人類當然沒有這種權利,因為我們只是演化過程的一個環節。因此,我們應該接著思考:「人類將會演變成什麼樣的新物種?」尼采的答案就是「超人」。
這種思考是合理的,我們不妨如此推想:在人類出現之前,地球上最先進、最偉大的生物是靈長類,也就是所謂的猩猩族群。曾幾何時,這些動物因為人類的出現而被關到動物園裡面。如果照這種方式往未來推衍,人類的命運可能會和猩猩一樣,而我們的後代可能也被關到動物園裡面了,因為一種更新的物種出現,叫作超人。換言之,超人之於我們,可能像我們之於猩猩一樣。當然,我個人不太相信會發生這種情形,但是尼采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,也值得參考。
尼采還將「超人」比喻為一個人在「走鋼索」,也就是說,他必須接受各種考驗。尼采之所以被列為存在主義的先驅,便是因為他的思想凸顯了這種個人生命中「自我負責」的部分。他認為,一個人若是只活在群眾之中,不能算是真正的「人」,要做一個人,應該設法做個「超人」。所謂的「超人」是指: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,要對生命充分肯定。亦即,要把生命潛能完全實現出來。生命的潛能包括了「有形的身體」和「無形的精神」兩方面。尼采曾經舉一個例子,他認為真正的「超人」可以用兩個人的結合作為代表,這兩個人就是拿破崙(Napoleon Bonaparte,1769-1821)和歌德(Johann W. von Goethe,1749-1832)。拿破崙代表的是由身體開發出來、在有形世界獲得的成就;而歌德所代表的則是精神方面、在無形世界的精神表現。
德國人對拿破崙有一種由害怕而崇拜的情結,因為拿破崙曾經橫掃歐洲,把德國(當時稱為普魯士)整個佔領,強盛的姿態讓當時的普魯士人認為法文是一種優美而高尚的語言,德文則野蠻落後,然而,德國人由於被拿破崙占領而喪失的民族自信心,後來又因為康德(Immanuel Kant, 1724-1804)、費希特、(JG. Fichte, 1762-1814)、謝林(Friedrich W.J. Schelling, 1775-1854)、黑格爾等大哲學家相繼出現,而逐漸恢復。到了二十世紀甚至出現希特勒(Adolf Hitler,1889-1945)這號人物。希特勒受到尼采「超人」概念的啟發,不僅在牆上掛著尼采的照片,並以此為藉口,消滅所謂的低等民族(如猶太人),這也使得尼采蒙上不白之冤。


精神三變
尼采提出精神有三變:駱駝、獅子、嬰兒。他認為精神應該先變成駱駝,再變成獅子,最後變成嬰兒。
(一)駱駝
駱駝是「沙漠之舟」,刻苦耐勞,意味著人在年輕的時候要接受訓練,承受傳統的包袱。我經常在台北街頭看到中學生,覺得他們真是非常辛苦,每天上學背著沉重的書包,有時候甚至要背兩個書包。每次看到這種情形,我心裡常會想:「他們現在是駱駝,這是人生必經的階段,但是這樣能保證他們將來變成獅子嗎?」這是個很大的問題。
(二)獅子
駱駝與獅子的差別在於:駱駝必須聽從他人的指導、接受他人的命令,所聽到的是別人說:「你應該如何!」而獅子則是自己作決定、對自己負責,說的是:「我要如何!」每個人都經過駱駝的階段,聽從父母與老師的教訓,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,我們無法反駁也無法反抗。然而,上了大學以後應該進入獅子階段,也就是由自己來告訴自己該怎麼做。
但是有幾個年輕人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?怎麼做才對自己有意義?這就是另一個新的問題。換句話說,駱駝雖然看起來很可憐,但是至少不用自己作決定,只要服從別人的指令就行了;相反的,如果要成為獅子,就要承擔自我、為自己負責。這一點的壓力很大,因為當我們能夠自由選擇想要做的事時,同時也就喪失了尋找藉口和抱怨的權利。
舉例來說,學生考完聯考之後選填志願時,如果按照父母的希望去選擇,至少就保留了一個將來抱怨的權利;相反的,如果父母說:「你已經長大了,應該自己填志願、自己負責。」這時候一般人會很苦惱,只好去問問同學、參觀大學博覽會,可是最後抉擇的時候還是很痛苦,因為我們一旦決定了,也就喪失了找藉口的權利。就算後悔,也不能抱怨,因為這是自己的決定!聰明的父母,應該讓子女自己作決定,而對子女來說,在選擇的那一剎那會覺得自己長大了,決定了以後也比較願意為自己負責。
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(Eric Fromm)在《逃避自由》(Escape from Freedom)這本書中曾經寫到:「給我自由嗎?千萬不要給我自由!因為隨著自由而來的是要負責任啊!我一有自由之後就自己作選擇,選擇之後就作我自己,但是我作不起啊!」這段話表達了類似的想法。
(三)嬰兒
獅子階段之後則是到達嬰兒階段。嬰兒意味著「完美的開始」,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。當一個人還是嬰兒的時候,父母一定懷著無窮的想像,想像他將來可能成為科學家、工程師、醫師等。每天看著他,也就給父母的人生帶來了彩色炫麗的希望。當然,小孩成長的過程往往也是父母希望幻滅的過程,最後小孩讓父母失望,就像父母曾經讓他們的父母失望一樣,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不斷重複的過程。
當一個人抵達嬰兒的階段,就不會再遭遇到前面所說的種種問題,代表心靈重新回歸原點,可以重新再出發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otimetosleep 的頭像
    notimetosleep

    齊瓦哥醫生Dr. Zhivago

    notimetosl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