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雅士培是德國人,也是生活體驗比較特別的哲學家。雅士培患有先天性心臟病,從小就隨時感受到死亡的威脅。他曾獲得醫學博士,後來擔任心理學教授,再轉任哲學教授。不過他對大學哲學教授頗反感,認為「他們並不處理與生命真正相關的問題。他們給我的印象是自負,而且固執己見。」由此不難想像他與同事相處不睦。在納粹政權控制德國時,他也備受壓力,因為他的妻子是猶太人。若不是盟軍及時攻進海德堡,他們夫婦就被送往集中營了。這些都是他生命中的「界限狀況」。
 
界限狀況
一般人活在世界上,不太會去煩惱「人生」的問題。如果有一個人說,他最近在苦思人生問題,卻找不到答案,我們通常會認為他不過是庸人自擾。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,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思考深度有限。
但是雅士培認為人生有三種界限狀況:身體界限、心理界限、靈魂(精神)界限。當這三種界限出現時,便是人必須思考、作出抉擇的時候。
(一)身體界限:
一般人多半只有在面對身體的界限時,才會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,譬如車禍、受傷、衰老,或是覺得來日無多之時。這時候,很多人會開始問:「我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?將來又該往哪裡走?生命如此短暫,應該如何抉擇才能使生命有意義?」然而這些人還算幸運,真正可悲的是那些即使在面臨身體界限時,仍然不去思考這些問題的人。
舉例來說,期中考有一個學生缺席,寫了一封信。信上寫著:「老師,我因為車禍住院。在醫院裡面,我才開始思考人生有什麼意義。」他是真正把學到的知識用在生活上。平常教課的時候,就算拜託同學多思考人生的意義,仍然是言者諄諄、聽者藐藐,因為大家只想著考試及格就算了。然而,這位同學卻因為不幸發生車禍,而能夠開始嚴肅地思考人生的意義。
所謂的意義是指,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、實現自我的過程。很多人喜歡詢問人生有什麼意義,然而,人生的意義絕不可能存在於某一個地方,或是某一件事情上面。人生的意義是一個人決定去做某件事,在這個過程之中產生一種自我肯定的力量。這也就是說,人生的意義只能是由內而發,而不是向外尋求的。
(二)心理界限:
人的心理是指一種自我認知的能力,譬如,我的心理狀況很正常,因此在與別人交往時情緒穩定;別人稱讚我,我就高興,別人批評我,我就難過;然而,如果別人稱讚我的時候,我覺得難過,別人批評我的時候,我覺得高興,那才是有高度修養的證明。子路就是這種人,《論語》中描述子路「聞過則喜」,聽到別人說他的過失就很開心。這是因為知道自己的過失,才有改善的空間。
許多人平常都認為自己是正人君子,然而遭遇考驗時,突然有一種黑暗的、莫名的衝動,這時候才警覺到自己並非自己平常所想的這麼健全。也就是說,表面上人似乎很健康,在遇到困難時,才會發現到自我並非如此可靠。這時候我們會察覺到一些連自己都無法了解的念頭,以及自己的盲點,這就是發現了心理的困境,也就是所謂的心理界限。
(三)靈魂界限:
靈魂則代表著「精神」,它關係著「意義」的問題。人生有沒有意義,這不屬於心理問題,心理學家榮格(Carl Gustav Jung,1875-1961)曾經說:「到我這裡來治療心理疾病的,大都是上層社會的人,他們身體健康、心理正常,但是並不快樂。」也就是說,一定有什麼地方出了問題,而這個地方,不在於身體,也不在於心理,這個地方稱作「靈」。
那麼靈是什麼?先不要問這個問題。只要我們同意榮格所說的,一個人有可能在身體健康、心理正常的情況下不快樂,這就代表著,一定還有第三個因素決定人們是否快樂,而這第三個因素,姑且稱之為「靈」,如此而已。
西方文字的表現就已經透露出人們相信有靈的存在:Body代表身體,Mind代表心理(心智),最後一個則稱為Soul(靈魂)或是Spirit(精神)。


剎那與永恆
人在作抉擇時,往往必須掌握到「剎那」。所謂剎那是指,我們平常都生活在平淡而穩定的日子之中,忽然在某一個瞬間,可能因為某件事、某個人、某個畫面,讓我們很感動,覺得自己的「真我」浮現了,覺得人生好像不一樣了。這時回過頭去看以前的日子,就知道生命的質與生命的量是不同的。
舉例來說,有次去看「十月的天空」(October Sky)這部電影,描寫一九五七年十月蘇聯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,當時美國一個小鎮的幾個中學生立志研發火箭的故事。這部電影只有「催淚彈」三個字可以形容,很久沒有看到這麼令人感動的電影了,它催淚的效果甚至遠超過「鐵達尼號」和「美麗人生」。這部電影並沒有什麼大明星、大場面,一開始也沒有抱太大的期望,但是看到後來發現它描述的友情、親情、師生之情都真誠之至。所以看完電影的時候就覺得:「啊哈,今天真是不一樣!」那一剎那覺得內心多了一道希望的曙光。


密碼與超越界
雅士培認為這個世界上充滿了密碼,如果解開了密碼,就會發現人生雖然有限,卻有它存在的真正基礎。舉例來說,一個人單身的時候,可能會覺得生活還過得去,但是一旦開始談戀愛,就會發現不同的人生角度,在那一剎那,會覺得好像人生所有的祕密統統解開了。也就是說,我們活在世界上,有時候會疑惑自己到底要過什麼樣的人生,但是在戀愛的階段,在兩個人的互動過程之中,自己好像獲得一些啟發,藉由這段感情,找到了解開人生之謎的鑰匙一般。
同樣的,許多人在讀書、交朋友,甚至看電影的過程中,都是因為一個密碼解開,而讓整個生命開朗起來。馬丁路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有一天他在聖經中讀到一句話:「我相信罪過可以得到赦免。」在那一剎那之間忽然頓悟。事實上,相同的經文,他在此之前讀了不下千百次,都沒有頓悟,卻在某個年齡、某個心境,以及某種外在環境的配合下,豁然開朗。
由此可知,人的這種忽然覺悟是很難去操控的,也無法了解它為什麼會發生,總之,在那一剎那好像所有的祕密就解開了。基督徒常說「因信稱義」(Justification by faith)—信了就會得救,這句話就是從馬丁路德的體驗中來的。他一再強調,人不可能靠自己得救,因此需要倚靠「信仰」的力量。越是能夠承認自己的無能、懦弱,就越有希望得救;相反的,越驕傲就越沒希望得救,這也是基督徒一貫反對「驕傲」的一個例子。


四大聖哲
雅士培研究了歷史上各大文明的重要思想家之後,選出四個人作為人類的典範—釋迦牟尼、孔子、蘇格拉底、耶穌這四個人並非一般人眼中的成功者,甚至可以說,以世俗的眼光來衡量,他們是所謂的「失敗者」。然而他們的偉大之處在於,見證了人類精神之中豐富的潛能。透過四位聖哲作為表率,人類覺悟自己有的尊嚴;亦即只要看到他們,就會肯定做為一個人可以是多麼偉大、多麼崇高。
當然,所謂的崇高,並不是指人一生下來就是崇高的,而是指人類在面對自己的生命、走在人生路上時,必須對自己有如何的自我期許,以及希望得到何種結果,這種精神,就是四位聖哲最大的貢獻。
人類的典範絕對不是那些靠著軍事力量、政治力量稱雄稱霸,所謂「一將功成萬骨枯」的人物(如亞歷山大大帝、凱撒大帝等)。所謂人類的典範,應該是讓你我這般平凡的、有著許多煩惱的人都能夠效法的。他們指出,煩惱並不值得擔心,因為煩惱之中能夠磨練出智慧;死亡並不值得害怕,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、死得糊裡糊塗。
四位聖哲的共同特色,正在於他們讓許多人在面對人生負面的情況時(如煩惱、痛苦、災難、罪惡等),能夠坦然以對,並透過這些困局讓自己內在的精神得到淬煉。他們所表現的,在某個意義上,也就是尼采所謂的「超人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otimetosleep 的頭像
    notimetosleep

    齊瓦哥醫生Dr. Zhivago

    notimetosl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