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海德格是德國哲學家,在納粹統治德國期間,曾受命擔任弗華堡(Freiburg)大學校長,後來因為反對納粹暴行而與之決裂,但是接受校長一職的行為,仍然為人詬病。學術與政治之無法相容,由此可見一斑。海德格在哲學界的影響極大,其代表作《存有與時間》(Sein und Zeit),更是廣受研讀與討論的當代經典。他雖然否認自己與法國的沙特(J.P. Sartre,1905-1980)(注8)屬於同一陣營,但是大家都將他們歸在「存在主義」的名下。以下簡單介紹他的思想,便知其中道理。


存有與時間
海德格首先宣稱他所關心的,其實是西方哲學所欲探求的「究竟真實」,亦即「存有」(Being)本身。可惜的是,歷代哲學家大都「遺忘了」存有,亦即把一般的「存有者」(being,或存有物)當成「存有」本身來思考,以致陷入思想與人生的迷霧中。那麼,如何把握與理解「存有」?他認為,只有一個方法,就是「從提出存有問題的存有者」著手,亦即要從「人的存在狀態」著手分析;一經分析,便發現人的特性在於對「時間」的意識,在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流變過程中,體認了自我抉擇的迫切性,所以「存在」是人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。
但是,大多數時候,人們對自己的存在漠不關心,陷入講閒話、好奇心、模稜兩可的處境中,活著好像是在應付別人,好像自己永遠不必真誠面對自己似的。宇宙萬物之中,唯有人這種存有者可能成為「存在」,那麼,這種存有者的背景是什麼?又要如何真正存在?


從此有到存在
「此有」(Dasein)是指「存有者在此」,亦即人的生命在此時此地的當下,是開放的,讓人有機會作選擇。由於時間的流變,並且最後必須面對死亡的空無性,亦即人生可能淪於幻滅,因此人的生命出現憂懼(Angst)之感。面對空無,人不能再逃避了,他必須採取立場。「此有」一旦選擇作自己,他就因而屬於自己,也就成為真誠的生命,可以形成開放的管道,讓「存有」展現出來。我們常說,真誠的人說理最有力量,也最感動人,那是因為他毫無遮蔽,讓真理(「究竟真實」的另一種說法)可以源源不絕地展示。也就在這一剎那,「此有」成了「存在」。海德格說:「人是走向死亡的存有者。」人在面對死亡時,實在沒有理由再虛偽了。


人的未來
海德格試圖回歸希臘時期的「真理」觀,肯定真理即是揭開或開顯,而不再是一般知識所謂的「言說與事實對應」。若講究「對應」(Correspondence),則不涉及人的實踐要求,只是在理論層次來往。若強調「開顯」(Manifestation),則須以人的真誠與抉擇為前提,在毫無遮蔽的情況下,讓「存有」展現出來。唯其如此,人生才有自由可言,正如一滴水只有回歸大海,才不會有乾涸之苦。
在推崇「存有」的重大意義時,海德格並未忽略「此有」的具體處境,就是一方面人是「被拋棄」在那兒,成為「在世存有者」,與其他人共同組成這個現存的世界;另一方面,人在認知這種狀況時,必須認真而嚴肅地考慮人生應該何去何從。由此可知,海德格以專業術語表達的,依然是存在主義的核心關懷所在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otimetosleep 的頭像
    notimetosleep

    齊瓦哥醫生Dr. Zhivago

    notimetosl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